撰寫日期:2022.11.25 作者:FAHAHA|翁順法
這次要分享的書籍,是由中國著名說書人,樊登,所寫的《這樣溝通,9成的問題都能解決》。
樊登是「樊登讀書」的創辦人,這個讀書會在中國非常火紅,在這本書出版時,已經影響超過4,600萬名用戶。
我會知道樊登,主要是因為之前讀過他的另一本書,叫《可複製的領導力》。這本書將看似抽象、看天份的「領導力」,拆解的非常具體、容易執行,讓領導這件事,從一門「藝術」變成了可複製的「技術」。
樊登自己也是透過這些領導方法,逐步擴大讀書會的規模,達成今天的影響力。
只要看過他的書就會發現,樊登善於將抽象概念解構為具體的方法論。
這本書,就是他根據自身培訓經驗、生活案例、專家書籍累積而成的精華。
我將整本書重新排列組合,並加上自己觀點,分成觀念篇、方法篇、心態篇跟你分享。
下面,是我的讀後心得。
一、觀念篇:有效溝通的三個觀念
首先,我們來談一下有效溝通的三個觀念。
想要和別人有效的溝通,需要做到這三件事:
① 心態上,要尊重合作
② 溝通上,要照顧情緒
③ 情緒上,要洞察需求
這三件事,是我認為溝通中最重要的觀念。
1. 心態上,要尊重合作
《好好說話》告訴我們,溝通的目的,是更好的理解對方,並且取得共識。因此,只有雙方的話語權流動起來,溝通才會有效果。
想讓話語權流動起來,溝通者就必須要有尊重彼此、互相合作的心態。只要其中一方缺乏尊重合作的精神,溝通將很難進行。
書中根據溝通者如何「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需求」,畫了一個矩陣,讓我們思考四種常見的溝通情境。分別是:
① 尊重合作:看重自己與他人的需求
② 控制強勢:看重自身需求,忽略他人需求
③ 忽視無助:看低自己與他人的需求
④ 討好委屈:忽略自身需求,迎合對方需求
第一象限的「尊重合作」
就是我們要學習的積極溝通,不僅照顧他人的需求,也不會忽視自己的感受。
第二象限的「控制強勢」
是指溝通者在對話的過程,總是喜歡用強勢的語言和態度,試圖控制對方,他們只想快速達成自己的目標,卻不在意他人的需求。
會接受這類人的提議,往往不是出於自願,而是因為害怕,比如:怕被懲罰、怕被開除、怕失去某種利益等。簡單來說,就是口服心不服。
第三象限的「忽視無助」
這類的溝通者不關注自身的需求,也不關注別人的需求,換句話說,他們處在一種懶得溝通、放棄溝通的狀態。
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,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溝通是沒用的,因此呈現一種冷漠的溝通態度。
第四象限的「討好委屈」
是迎合對方的需求,但是卻忽視自己的需要。
很多人會把這樣的人稱為「濫好人」。他們似乎和別人有不錯的關係,但是卻常常在關係中感到不自在,過的不是很快樂。
從這四個象限的分析,你可以發現,只有照顧彼此的需求,才能促進正向、積極、有效的溝通;而不論你忽略掉任何一方的需求,溝通都不會太順暢。
想要做到溝通中的尊重合作,可以在談話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,設定明確的溝通目標。分別是:
① 要為自己創造什麼?
② 要為對方創造什麼?
③ 要為彼此的關係創造什麼?
有明確的溝通目標,就不會在談話的過程被情緒牽著鼻子走,導致無效溝通。
舉例來說。
護理新人在工作的一開始,常常會因為經驗不足,漏掉一些事沒做好,造成下一班學長姊的負擔。(這是護理新人成長的必經之路)。
有些學長姐情緒上來,會使用比較尖酸刻薄的語氣問話。比如:「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?」「你沒做完是哪招?是要留給後面的人做嗎?」
但,他們真的只是為了罵人嗎?不盡然。很多人其實是想要透過這樣的方式,讓學弟妹繃緊神經,下次記得做好。
只是這樣的溝通成效往往不佳。被罵的人不敢說話,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哪裡犯錯,所以下次還是做錯,還是繼續被罵,被罵之後又更怕學長姐,就更不敢問,然後繼續犯錯,形成一種惡性循環。
這些都是目標不明確所致的溝通不良。
假如學長姐在溝通之前有明確的目標,溝通的方式和結果會有所改變嗎?
一樣以上面新人任務漏做為例。
假如學長姊在溝通前,先思考以下的溝通目標:
① 要為自己創造什麼:讓學弟妹自己把該做的事補完,不要造成自身的麻煩
② 要為對方創造什麼:讓學弟妹在被理解的前提下學經驗,清楚怎麼做更好
③ 要為彼此的關係創造什麼:能保持團隊良好的溝通氛圍
這三個目標清楚後,溝通的語氣、態度就會有所改變。像是:「你知道自己遺漏了哪些部分嗎?」「下次可以怎麼做來避免呢?你說給我聽」「你執行的過程有遇到哪些困難嗎?」,甚至,如果情緒已經比較穩定了,還可以稍微鼓勵一下學弟妹:「其實我新人的時候,比你還常犯錯,下次記得喔!」
而這樣做,就是在照顧雙方需求的前提,有方向、有目的的進行一場良好的溝通,創造良好的關係。
2. 溝通上,要照顧情緒
講完溝通的心態,接著我們往下來談談「情緒」。
溝通的過程,最重要的不外乎兩件事:「訊息傳遞」與「情緒感受」。這兩者都很重要,偏向任何一邊都可能導致溝通的不順暢。
但根據我的觀察,多數人都能意識到「訊息傳遞」的重要,卻不一定能掌握照顧情緒的重要。換句話說,就是認為:溝通把話說清楚就對了,對方要如果要玻璃心,自己實在管不著。
我們當然可以這樣簡化問題,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溝通觀念。
因為溝通是雙向的,如果你不照顧對方的情緒,讓對方感到委屈、不舒服,那麼你們之後的溝通就會遇到阻礙,甚至傷害。
《好好說話》告訴我們:「好口才來自好用心,至於那些懶得用心的人,撞碎別人玻璃心的同時也被玻璃割得滿身傷,這就實在怪不了人。」
這本書根據重視「情感」與「訊息」的高低程度,畫出一個分析的矩陣。(如下圖)
① 溝通專家式:能在傳達訊息的過程,也照顧對方的感受
② 知心大姐式:能照顧溝通者的需求,卻未有效傳遞資訊
③ 拒絕溝通式:毫不在意訊息和情感,只活在自己的世界
④ 冷面殺手式:只在意訊息是否傳遞,不在意對方的感受
上述四類的溝通者其實我們都有遇過。
我認為,在未經刻意學習的情況,很少人會天生就成為第一種人。而是會根據個性、背景的不同,成為第二到第四類人,有人比較在意訊息,有人則是偏重情感。
不過,如果希望自己成為一位更好的溝通者,就要學習在清楚傳遞訊息的過程,照顧對方的情感;在照顧對方感受的同時,也能清楚的傳遞資訊。
怎麼有效的傳遞「訊息」,並不是這裡的重點,所以不會多談。(延伸閱讀:表達力專欄:用表達金字塔,強化內容說服力與邏輯力)
那如何照顧到對方的「情緒」呢?分享書中提到的一個簡單方法:複述。
複述,就是一種支持性的回應。《精準提問》解釋:「當他人講完一個段落之後的最後一句話,我們可以重述這句話的句尾,讓對方確認我們有聽到、且能感受他話語的訊號,讓他能繼續說下去,不用停下來頻頻解釋。」
比如,對方說:「我講什麼都沒人要聽,真是覺得很無力」,可以接:「你覺得很無力」;對方說:「我昨天晚上沒睡好,夢到有人拿著刀子追殺我」,可以這樣接:「有人拿刀子追殺你?」
這個簡單的方法,可以讓對方感覺舒服,認為你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。
書中還講了一個有趣的統計,在國外的餐廳,只是簡單的重複客人的話,這樣的服務員就比其他默默服務的人多拿百分之七十的服務費。真的滿神奇的。
大家看到這裡,在和家人、伴侶、朋友、夥伴溝通時,可以嘗試使用重述句尾的方式來溝通,或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喔。
3. 情緒上,要洞察需求
上一段,我們告訴大家,溝通的過程除了傳遞訊息,也要照顧對方的情緒。
那麼,究竟是要照顧情緒的什麼呢?
《非暴力溝通》的作者,馬歇爾·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説:「每一個抵抗情緒,背後都有尚未滿足的需求。」
是的,情緒是需求沒能獲得滿足的一種外在表達。也就是說,當對方產生負面情緒時,要先思考他是不是什麼需求沒被滿足。
只有當我們洞察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,才能開啟溝通的窗口。
這邊,我想先跳脫一下這本書,跟大家分享一個想當有名的「薩提爾冰山理論」。
簡單來說,這個理論要告訴我們,我們所觀察到的外在行為,就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,看不到的水面下藏著情緒,情緒深處則是需求、期待、渴望。(此圖極度簡化,只是想傳遞他的核心精神)
舉例來說。
小帥參加某個聚會,由於他的外表很亮眼,吸引很多女生向前搭訕,由於對方大力邀請,他不好意思拒絕,就禮貌性和她們交換社群的好友。
回家之後,原本活潑開郎的女友,突然都不說話了。這時候怎麼辦?
我們透過前面所談的冰山來思考一下。
① 首先,看到了女友不說話的這個「行為」(要敏銳一點,有些人人際敏感度很差,連這都觀察不出來,那就…沒救了);
② 接著,就要去思考不說話的原因:是累了想睡嗎?還是生氣了呢?很明顯是後者,這時「情緒」就被你找到了;
③ 最後,就會去思考為什麼會生氣?生氣背後是怎樣的需求沒被滿足呢?這一步,就需要一點人性的洞察
為什麼會生氣?有人說,是因為吃醋。但其實,吃醋仍然只是表象,你還必須往下探詢真正的問題:為什麼會吃醋?
這時,答案就呼之欲出了。吃醋的真正原因,是安全感不足。
因此,想要解決這個問題,就好的方式,不是告訴女友:「這又沒什麼」,而是想辦法提供她安全感。
你可以先誇讚她,然後對她坦白:「對我來說,她才是最重要的,我非常珍惜這段關係,你不必擔心。」「那些女生哪比得上你啊?」千萬不要這樣告訴她:「這又沒什麼,有時間在那想這些有的沒的,還不如做一點有意義的事。」
這一段跟大家分享的重點,就是要讓自己提升洞察力,看懂情緒背後的真正需求,並選擇更好的溝通方式。這是一種對於人性的深層理解。
比如:「憤怒」背後的真正需求,往往是擔心、恐懼、失望;「說教」背後的真正需求,可能是關愛、展現自己、確認地位…當我們有能力看出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,才能了解真正的問題,也才有機會辨識出談話中的「禮物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