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段,我談了學習歷程其實是一種提案,而提案中最重要的是,就是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。
這篇文章,我想分享實際上的步驟流程。
準備好了嗎?那我們開始吧!
步驟一:分析受眾
在觀念篇時,我們曾經提過表達時最重要的是,就是隨時保持「受眾思維」,聽眾想聽什麼,比起你到底想說什麼重要得多。
因此,撰寫學習歷程的第一步,是去思考教授想看到什麼。
那教授想看到什麼呢?根據台大教授林國明在《做伙學: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》中提到,除了本職學能外(該科系的學習成績),教授最想看到的就是學生的素養能力。
而這個素養能力,往往可以從學習的過程中看出來。
什麼是素養能力呢?
在教育部發布的《十二年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》上,核心素養的定義是:「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的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時,所應當具備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。」
換句話說,像是:邏輯推理、批判思考、團隊合作、溝通協調、系統思考、問題解決、學習熱忱…這些都是素養。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重要的好特質。
所以,在撰寫學習歷程的一開始,不是劈頭就寫,而是先思考:我要申請系所的教授,可能會期待未來進入的學生,具備哪些重要素養呢?哪些又特別關鍵呢?
文學院更在意什麼?醫學院更在意什麼?商學院更在意什麼?你可以想挑出三到五個,再往下繼續看下去。
步驟二:發想素材
了解教授最在意的核心素養後,接下來就可以思考你要準備哪些題材了。
這邊舉我自己提案課程的例子。
舉例來說,當客戶質疑我的年紀,不太相信我時,我就需要讓他們知道我是一個會為客戶負全責的人。
因此,我希望他們看見的,是「當責」的態度。
我會說一個之前在醫院工作時發生的故事…
案例
我還在醫院工作的時候,帶了一個實習生。
這位實習生很積極,常常主動要求做一些技術的練習。
某天早上她鼓起勇氣,主動跟我說想要換那床病人腹部的管路傷口。
我評估了一下,覺得應該沒問題。畢竟她顧這個病人幾天了,也有和我一起換傷口。
於是,我就去做其他事,「放」給她自己去換藥。
換完藥後,我問她:「OK嗎?」她點點頭。一切看起來都沒什麼問題。
直到接近中午的時候…
這位學生跑過來,有點害怕的告訴我:「學長,其實我今天換藥的時候,管路好像有跑出來一點點,就一點點,但我不太確定…」
我心涼了半截。強顏歡笑的說:「沒關係,你先去吃飯,我等等看看,沒事的。」
後來,我跑去看那位病人,他的引流管外滑了五公分。
反正這件事後來傳到了護理長那裡,叫我下班後過去找她。我心想:完蛋了,應該要被上異常,報告寫不完了。
下班之後,我紀錄都還沒打,先過去護理長的辦公室。
護理長看到我以後,並沒有責備我,只是說:「第一次遇到齁?是不是很挫?」我點點頭,稍微放鬆了一些。
護理長接著說:「我聽到的是你讓實習生自己去換管路。要不要跟我說一下當時發生了什麼事?」我照實陳述,護理長沒有誤會我。
最後,護理長嚴肅的說:「下次不管你信不信任實習生,都要在旁邊看他們執行…」我點點頭,不敢說話。
「因為病人是你的,最後的責任也會是你的,知道嗎?」護理長微笑地揮揮手,表示她會先幫我處理,示意我趕快去補完紀錄。
還好,最後病人平安無事。
這件事對我後續的工作態度,有很大啟發。對於自己該做的事,應該負起100%的責任,不管是什麼原因。事情搞砸了,就是搞砸了,責怪誰都沒有用。
我們如果能養成當責的態度,就能減少很多潛在的問題。
即便離開醫院了,這個教訓仍然刻骨銘心。當我備課到很痛苦、想偷懶時,總會提醒自己:不管上台前遇到什麼鳥事、心情多糟,上了台就是必須拿出最好的表現。
我必須盡可能地準備到最好,盡可能降低意外的發生。台下的人付了錢、花了閒,就是要得到他們想得到、應得到的內容,而不是講師的任何藉口。
學會為自己負起責任,消滅找藉口的念頭,是邁向成熟重要的一步。
感謝當時的護理長,教了我重要的一課。
故事結束。
接下來換你思考:哪些課程學習、故事、案例,能讓教授看到你希望他們看見的核心素養呢?
這個步驟其實並不困難,只是有兩個重點提醒:
1. 盡量選擇真實、有感的案例或故事,能夠打動自己,才能打動別人
2. 失敗的經驗也十足珍貴,因為關鍵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反思和總結
步驟三:組織內容
上面兩個步驟如果照著做,現在你應該已經選出了三到五個你認為重要的核心素養,以及能夠說明重要核心素養的故事或案例。
接下來,我們聚焦在你選擇的故事或案例上,思考怎樣才能說才能說得好。
這裡分享說故事的四步驟:
1. 事件
2. 衝突
3. 努力
4. 結果
以上方步驟二的故事為例:
1. 事件:讓學生自己去做技術,結果卻發生意外
2. 衝突:這真的是我的問題嗎?是學妹跟我說沒問題的
3. 努力:意識到專業工作者,應該為自己的工作負起全責
4. 結果:備課時提醒自己不管狀態為何,都應負責
學習的內容其次,讀者更重視你獲得的成長和體悟
根據我的觀察,很多學生在做歷程時,會習慣聚焦在「學習重點的統整」,而不是學習帶來的成長。
舉例來說,你選擇了公民議題當作學習歷程,想探討「恐龍法官」、「廢除死刑」這些議題。
很多學生會這樣寫:「我對恐龍法官的議題感到好奇,所以做了一個小調查,發現身邊有73%的同學認為死刑應該執行,有56%的學生認為法官是恐龍。」(僅作為舉例說明,並非數據事實)
但其實教授真正在意的,病不是台灣到底有沒有恐龍法官、不是死刑到底要繼續還是廢除。教授在意的重點,是你在探討這些議題時,有怎樣的成長。這才是學習歷程。
舉個例子。
事件
台灣每次有重大案件,法官的判決都會被放大檢視。有時候明明看起來就要被判重刑的罪犯,最後卻成功減刑,讓很多人認為這些法官都讀書讀到思考僵化,不會判斷是非了。
衝突
這讓我感到很疑惑:這些法官不都是相當優秀的人嗎?為什麼判決總是無法讓民眾接受?他們真的都不懂的判斷嗎?
努力
為了探討這個議題,我透過閱讀相關文獻、相關書籍,並探討相關案例的判決流程。
結果發現事情和我想的很不一樣,法官在判決的過程確實有很多無奈之處,以及民眾的情緒被媒體過度渲染影響。
成長
這個研究對我最大的啟發,就是每個專業職能都有其困難之處,與其跟風無腦批判,不如花時間了解。
這樣是不是好多了呢?
現在,換你透過說故事的四個步驟,寫出吸引人的故事吧!
步驟四:梳理結論
梳理結論兩個重點:重點總結、行動呼籲。
重點總結的意思,是我們要在內容的結尾,要當一個貼心的表達者,幫助聽眾回顧我們談了哪些重點。
而行動呼籲的意思,就是我們在談了這麼多後,記得告訴聽眾:所以呢。
舉例來說:
從這堂公民課所探討的議題中,我學到了三件事:批判思考、溝通協調、搜集文獻的能力,我認為這是在公民議題中,相當重要的幾項素養能力。(重點總結)相信之後如果能到X大社會系繼續學習,也一定能夠面對各種困難,持續在挑戰中進步。(行動呼籲)
參考文章:《表達力專欄:如何設計有效的簡報結尾,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?》
步驟五:完成摘要
摘要的目的有兩個:創造連結、加速理解。創造連結,是讓聽眾知道為什麼要看這份學習檔案?和他的科系有什麼關聯;而加速理解,是讓聽眾知道這份學習歷程有什麼重點、特色是什麼?
換句話說,在學習歷程的摘要中,要呈現出「脈絡」以及「亮點」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想探討台灣醫療暴力的問題,可以這樣開場:(舉作為說明案例,並非數據事實)
呈現「脈絡」
根據健保署公布的資料,近年來醫療暴力的事件持續增加,但多數醫療人員遇到此事時,仍採取消極處理的態度…
凸顯「亮點」
針對這個問題,我們採訪了 15 位臨床工作者,並閱讀相關文獻資料,發現原來醫療人員的看法是…我們也有三個主要的學習…
有脈絡、有亮點,就會吸引教授繼續看下去。
參考文章:《表達力專欄:如何設計吸引人的簡報開場?三個關鍵及四大經典技巧》
總結
學習歷程不是一份美術展覽,而是一份說服提案。我們要隨時保持受眾思維,站在聽眾的角度思考,了解對方在意的是什麼,而不是認為塞越多資訊資訊,教授就會認為你越厲害、越認真。
最後想提醒你,所有的表達技巧,都只是在幫你呈現既有的成果,只有當你的生命精彩,你的學習歷程才會真正精彩。
所以,記得把這些邏輯推理、自主學習、批判思考、溝通協作、勇於嘗試…這些核心素養放在心中,並當成生活中的做事態度,慢慢的,你就會活出精彩的歷程。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也歡迎免費訂閱,不漏掉任何一篇好文。
若有簡報內訓、一對一諮詢的需求,歡迎來信討論。
(本文為FAHAHA所有,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