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溝通技巧:如何安慰情緒失落的人?不要不小心變成白目仔】

當兵的故事

在部隊,每個動作需一致、有力,答數聲音要宏亮、精神,軍人一舉一動充滿陽剛氣息,但並非人人都能適應,尤其個性陰柔的男生,更是難以適應軍中生活。

在我服兵役期間,有位個性較陰柔的同梯弟兄,因做暖身操「手腕腳踝關節運動」時,小指呈蓮花指樣,而被士官長誤會,士官長認為他不尊重帶操的班長,羞辱一頓後,叫他去整個部隊前面做操。

他心中充滿委屈,明明就沒做什麼,為什麼要被這樣當眾羞辱?他強忍淚水。但在部隊前面做操時,他的動作依舊「陰柔」,士官長非常生氣,又朝他吼了一次,委屈與壓力下,他哭了。

士官長有點被嚇到,因為通常「白目的男生」很少流淚的。為了不讓課程焦點變成那位弟兄,士官長命令他入列。回到列子中,我看見他用手指不斷擦拭眼睛,試圖抵擋止不住的眼淚…

由於大家認識該弟兄兩個多月,都知道是士官長誤會了他,心中難免忿忿不平。有人向前安慰,更有勇敢的鄰兵直接去告訴士官長他的狀況。

後來,士官長買了杯飲料,找他去輔導長那裡,說是要「安慰」他。

當時我坐在輔導長的內寢整理資料,聽到士官長「安慰」的話,實在替同梯感到不捨。士官長說:「我現在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但你一定要改變自己。在部隊中大家都要一樣,不然怎麼管理?」接著又說:「你知道泰國的人妖也是要當兵的嗎?你有沒有看過他們抽籤當兵的影片,有空回家可以看看。

那位弟兄勉強擠出尷尬的笑容,士官長最後說:「好啦,總之不要想太多,這都是小事,男兒有淚不輕彈。

士官長走後,有一位好心的弟兄跑了過來,也想要安慰他。他說:「你知道嗎?這個社會像你這種同性戀越來越多了,也有很多人被歧視,你自己內心要堅強,未來面對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…

那位好心的弟兄越說越起勁,還不斷用手勢來輔助自己的表達,但我看那位個性較陰柔的同梯,已經笑不出來,臉越來越僵硬…

回到家後,我開始思考,到底如何「安慰」受傷的人,發揮語言溫暖的力量,而不是讓關心變成傷口上的鹽巴呢?

在閱讀與反思後,誕生了這篇文章。以下跟你分享安撫的三大重點傾聽少說提問


一、傾聽的重要

安撫的第一個要點:是傾聽

傾聽需要練習

「傾聽是一種未被充分重視,卻極為有效的工具,有助於與任何人建立信任。」《從Q到Q+》這本書說。只要需要大量與人溝通的行業,如:訪談主持人、脫口秀講者、醫護人員、業務員等等,都清楚傾聽的重要性,也是專業訓練的課程之一。

但在這個充滿「噪音」的時代,傾聽已經是一個快要滅絕、需要「刻意練習」的技能。

原因有兩個。首先,我們無時無刻都被訊息干擾,無法專注聽一個人說話;再來,在對話中保持沈默,可能會讓聽者感到不適,甚至焦慮。《超成功對話術》的作者就指出,人不容易閉嘴,因為人有「對話自戀傾向」,老想把對話的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。

只有真正的傾聽者,才能理解與安撫他人。

WAIT問題

如何專注的傾聽呢?

心理學家羅納多·席格(Ronald Siegel)提供一個方法,叫「WAIT問題」,是Why am I talking的縮寫。在衝動急著表達意見前,先問自己這個問題:我為什麼要說話?是為了什麼?可以讓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發言,更專心的擔任好傾聽者的角色。


二、少說三種話

好好說話,擁抱高情商》這本書引用的研究中發現,父母在安撫小孩的時候,「否定」「偏袒」與「說教」這三種錯誤,非常容易破壞親子之間的信任。我認為不只親子關係,這樣的錯誤也反映在成人對話的世界。

1. 少說「否定」的話

安撫他人的過程,第一種不能說的話,是否定情緒的話。比如說:「這沒什麼啦!」「別想那麼多,睡一覺起來就好了。」

這類的話看起來是在幫助受傷的人渡過難關,事實上卻是忽視了他目前的真實感受,甚至有被指責「小題大作」的不適。若下次又遇上困難,他很可能就會向你隱瞞,因為他會認為你不會認真看待他的情緒。

要記得,先處理情緒,才能處理問題


2. 少說「偏袒」的話

第二種不能說的話,就是「偏袒對方」的話。比如說:「士官長會罵你有他的考量啦,你要換位思考一下。」「他帶兵那麼久了,有他做事的原則啦。」

非當事人說這種話,最容易讓人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。

但也不是叫你反過來偏袒抱怨的人,比如說:「士官長跟白痴一樣,罵人都亂罵。」這樣做很可能只會加深他對長官的怨恨。

總之,單純陳述事實就好,偏袒在安撫他人時不是好話。


3. 少說「說教」的話

把說教換成好聽一點的詞,叫做「給建議」,而這是安撫他人的過程,第三種不能說的話。比如說:「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士官長就只罵你?是不是你有哪些行為真的需要改變呢?」「你自己內心如果不夠堅強,那你之後還是會一直受傷。」

為什麼我們老是愛給建議?因為提供建議時,彷彿自己掌握話語權,高人一等,並且感到自己有價值,自我感覺相當良好。

別急著幫別人出主意,因爲多數人給的建議,往往不如他們想的那麼實用,只是他們自己爽而已。


三、提問的技巧

《從Q到Q+》這本書說:「當我們當個弱勢的溝通者,亦即認真聽加上問問題,我們在溝通時反而更有說服力,有更能發揮影響力。」情緒低落的人,需要舒洩的管道,身為一個好的傾聽者,除了專心的聆聽,若能適時的提問引導,更能幫助表達者走出情緒低谷。

這裡跟大家分享三個安撫他人時的提問技巧。

1. 開放且深入的問題

由於我有護理背景,因此大學時期曾接觸過治療性溝通的概念,我知道傾聽的重要,也清楚在提問時應該以開放式問題,引導對方表達心中的想法。但當時安慰那位被士官長誤會的弟兄時,卻讓對話停止了。

我問了他:「現在還好嗎?」他回:「恩,還好。」然後,就沒有然後了。

《聊些什麼?》(What to talk about)這本書主要分析哪些問題有助於延續對話,讓參與對話的人更投入。該書作者表示應該遠離一些制式、不夠深入的提問,而是鼓勵對方分享故事、感受。比如說,不該問:「你好嗎?」而是可以問:「這週碰上哪有趣的事?」

如果回到安撫同梯當時,我應該可以問他:「還有哪些事讓你覺得不舒服?」「士官長講了什麼讓你比較舒服或是更不開心嗎?」「還有呢?」這樣的提問或許能夠讓他表達得更暢快。

想讓話題延續,讓對方表達想法,除了開放式的提問,更應該讓問題深入,遠離制式化的關心。


2. 重述表達的話

在精神科病房時,重述(restating)是一個經常被使用的技巧。比如病人說:「自從我聽到責備的聲音後,我就沒有好好睡過覺。」護理人員就可以提問:「自從聽到責備的聲音後,你就常睡不好?」;病人說:「我感到很傷心。」護理人員重述:「你感到很傷心?」

重述對方所說的話有兩個明顯的好處,第一,可以確保訊息被正確的傳達;第二,可以讓說話者和聽者建立信任和共識,讓說話的人知道,你想理解他在說什麼。

重述的技巧技術含量低,讓許多人低估他的作用。但這個小技巧能帶給說話者良好的感受,讓對話延續。


3. 說出暗示之意

第三個技巧能夠觸及對方更深層的情緒,讓對方「感到被理解」。但這個技巧需要聆聽者更密去注意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在感受,並真正同理對方。


conclusion word formed from lettered yellow tiles
Photo by Ann H on Pexels.com

總結

這篇文章分享安撫他人的三大重點,分別是傾聽的重要、少說三種話、提問的技巧。

在安撫他人的過程,隨時提醒自己少說「否定」、「偏袒」、「說教」這三種話,並交替使用傾聽與提問技巧,透過提問引導表達,傾聽說話者表達過程中字詞、語調、情緒,再提出問更深入的問題,引導他走出失落的世界,成功安撫內心的小孩。

有意識地好好說話是成熟的表現,代表我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,而是想著:怎麼說,才能讓彼此變得更好。

若有簡報內訓、一對一諮詢、簡報設計的需求,歡迎來信討論

與我聯繫

最新活動資訊

追蹤IG

(版權所有,轉載請註明出處)

免費訂閱電子報,不漏掉我的文章

訂閱表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