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寫日期:2023.10.26 作者:FAHAHA|翁順法
十月中的時候,我寫了一篇到某科大上課,看似戲謔開玩笑,實則內心失落的課程紀錄。(閱讀全文)
那天真的很慘嗎?其實還好。因為更慘的是,這是教育部的業師協同企劃,我還必須跟這群學生相處好幾堂課。
我本來想說:「算了啦,就上自己的課,反正他們不想學是他們的事,我錢照領。」
但後來轉個念一想,不如把困難當成挑戰,努力看看,或許自己也會成長很多。
昨天是第二次上課,我做了六個小改變,簡單記錄一下,也跟大家分享。
▋1. 脫掉正式服裝
這堂課,我把正式的服裝脫掉,只穿一件白色 T-shirt 。
這樣做的目的,是消除講師身份的心理暗示,從外觀上跟學生拉近距離。
▋2. 調整互動方式
第一次上課時,我發現只要是小組討論,大家都不太願意開口,即便是同學之間也是如此。
討論時間一片安靜,結束請他們發表,不講話就是不講話,大家尷尬在那裡。
後來我發現,這一批學生不習慣與人互動,心裡可能有想法,但是不敢說出來。(我不確定是什麼原因)
因此,這堂課我調整線下與線上溝通的比例,讓他們匿名打字發表,討論留言。
果然,提高了互動意願,讓我更能夠了解他們心裡的真實想法。
▋3. 降低內容濃度
既然學員還沒準備好,那講再多也沒用。(或是很難確定有沒有用)
因此,我把減少了大半重點內容,增加實作討論的時間,預留討論的彈性空檔。
這樣對班上多數同學較友善,我也不會有那種講到滿頭大汗,卻被冷落的無力感。
▋4. 創造生活連結
上次講課結束,我內心其實非常失落,想說我這麼用心準備課程,竟然熱臉貼人家冷屁股,還真是頭一遭。
但後來仔細一想,簡報對這群學生的心理距離真的太遠了。
他們可能連一篇文章都沒耐心看完了,怎麼還會想要學簡報?
我自己內心亂猜的啦,應該有一群人覺得:「學簡報到底關我屁事!」
所以這次我跟他們聊聊:未來想從事什麼工作、哪些場景需要與人溝通合作、什麼時候需要說服他人…
換個說法,讓簡報無形的融入生活之中,試著引起他們的學習動機。
▋5. 增強引導力道
多數課程中,小組討論的階段,我不太會介入,而是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員。
但是這班的同學很「害羞」,不太願意與人交流,我常看到大家盯著題目,拿著白紙若有所思,但就是不會跟組員分享。
所以我默默潛入小組,先問有寫下想法的同學怎麼想,然後引導他說多一點。
接著,我就會說:「你的想法不錯欸,要不要跟其他人說看看?」通常這時候,他就會更有信心的講給組員聽。
只要組內有兩個人開始交流,溝通的阻力就會降低不少,確保開始有互動後,我就會慢慢淡出討論。
▋6. 鼓勵所有表達
雖然想的很美好,但真實的情況就是:很多學生在踏入教室的那一刻,就已經下定決心不聽課了。
因此,這群學生討論時常常偏離主題,也根本沒搞清楚要做什麼。
在參與他們的討論時,我不會硬要他們照著題目要求來討論,而是簡單確認他們此時看到題目的想法,並且要求他們先寫下來。
分享時,他們講的可能根本不是題目的要求,但我還是會很正向的幫忙解讀答案,並且試著找到從中同學可以學習的地方。
你可能會想:這樣真的有達成課程的「學習目標」嗎?
但對我來說,目標是要讓他們先花時間投入。先花時間投入,才可能激盪出改變的火花。
聚焦幻覺告訴我們:「人會對於當下投入的事物,賦予更高的重要性。」實際運作下你也會發現,他們如果有花時間產出成果,會更願意聽你後面的解析。
▋總結
分享一個課程中小小的感動時刻。
最後實作演練的時候,有一組就像我前面說的,大家乾坐在那裡五分鐘,沒有人開口說話。
我過去簡單引導後,說:「你們要不要試著一起解決問題看看?學習跟別人溝通、表達想法,也是很重要的簡報能力喔!」
講完之後,我就離開了,躲在旁邊偷偷觀察。
後來,我看到一個同學拿出手機,加了另外一個同學的 Line,把我叫他們拍下來的一張投影片傳給另外一位同學。
就是這個小小的舉動,開啟了小組的溝通和合作,最後他們也順利「按照題意」完成練習。
最後你可能會問我:「學生真的有因為你這樣做,產生成長和改變嗎?」
坦白說,我不知道,或許還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看到。
但身為講師,面對這群年齡比自己小的學生,只要看見一點改變的可能,就還有努力的責任和理由。
若有簡報內訓、一對一諮詢、簡報設計的需求,歡迎來信討論。
(版權所有,轉載請註明出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