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簡報到底是什麼?破除迷思,從三大面向重新認識簡報】

撰寫日期:2021.05.08 作者:FAHAHA|翁順法

簡報到底是什麼?」每堂簡報課開場,我都會先拋出這個問題請學員思考,台下通常會先陷入一段沈默。因為這個問題有點抽象,不太好回答。

這時,我就會再補一句:「那你們覺得上完這堂課,能學到什麼?獲得哪些改變?」此時學員就會開始熱烈地表達想法:「我覺得就是在學習怎麼把PPT做好。」「我覺得是在學習如何把話說清楚。」「我覺得是把想說的內容設計出來給別人看。」「我覺得…

那你呢?如果請你用一句話,或一段話來描述簡報,你的答案是什麼呢?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?

再往下繼續閱讀之前,我希望你先想想這個問題。因為透過這個練習,能幫助你往後在學習簡報的過程,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上。

想好了嗎?那我們繼續。接下來,這篇文章會分成三個部分,跟你分享:

1. 關於簡報的「誤解」:常見的三大迷思
2. 簡報的「拆解」:簡報的「組成」與「目的」
3. 對簡報的「理解」:所以簡報到底是什麼?

準備好更了解簡報了嗎?讓我們開始吧!


關於簡報的誤解 示意圖 photo by xFrame

一、關於簡報的「誤解」:常見的三大迷思

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,我觀察過許多初學者的「簡報迷思」。這些迷思會影響學習者對簡報產生錯誤的期待,使他們浪費心力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。

下面我舉三個常見的迷思與你分享:

迷思1. 簡報=PPT

很多人一提到簡報,就直覺的把它跟PPT劃上等號,但其實兩者的實質意義有著天壤之別。

簡報,指的是presentation,是講者透過傳遞資訊,達成目的的手段。包含了:講者、聽眾、媒介(包含投影片)。

而PPT,指的是PowerPoint,它是微軟的簡報軟體,同樣身為簡報軟體還有很多,如:IOS的Keynote、Google簡報、LibreOffice的Impress…只是我們多數人最常用的是PowerPoint而已。

簡單來說,簡報比PPT涵蓋的多太多了。

為什麼要鑽牛角尖講這個?把簡報當成PPT真的有差嗎?有的,清楚基本的名詞定義,是做學問的第一步。

只有當我們釐清這些名詞的意義,能正確使用,才有辦法和別人溝通、學習。


迷思2. 好的簡報設計=極佳的美感

這個誤會,是讓許多人對學習簡報卻步的原因。

很多人認為設計投影片需要有一定的美感,但因為從小不擅長美術,因此直觀的認定自己無法做出「美」的投影片,而不願意學習簡報。

然而,簡報是講者和聽眾溝通的媒介,在多數簡報場合,只要能夠清楚的呈現資訊,讓聽眾秒懂,達成溝通的目的就夠了。

對於簡報內容的洞悉與理解,才是能否做出好簡報的原因。美感固然重要,但並非做好簡報的核心。


迷思3. 一場好簡報=圖大字少+故事接力

台灣簡報的學習風潮剛起時,出現了很多教導我們製作滿版圖文、一張投影片一重點、說故事技巧的書籍和課程,導致大家爭相的學習相關知識。

很多人推崇投影片字越少越好,最好放上一張圖就好,其他就靠講者表現。

不過後來時間給出了答案。這套圖大字少加故事接力的技能,並不符合多數的職場需求。大多數人也都不是賈伯斯。

多數人的簡報並非談理念、談改變,更多是工作報告、評鑑比賽、教學…等需要呈現大量的資訊,無法用說故事架構整場簡報的情境。

我們真正要學的,是如何處理大量資訊,讓聽眾更容易吸收和理解,而不是直接省略大量資訊,直接開始說故事。


上述三點,是我過去教學常見到的三個簡報迷思後。

接下來,我們來「拆解」簡報的組成。


拆解簡報的組成和目的 示意圖 photo by pexels

二、簡報的「拆解」:簡報的組成與目的

在研究一門學問時,如果能對於「整體的脈絡」有十足的認識,就比較能夠掌握真正的重點,不會走偏方向。

因此,這一段我們來聊聊簡報的大脈絡。試著從「組成」及「目的」兩個面向,重新理解一次簡報。

首先,來談談「簡報的組成」。

1. 簡報是由哪些元素組成?

簡報課中,我問大家:「請問一場簡報中,包含了哪些元素呢?」八九不離十,我聽到的第一個答案是:「PPT」。還有:「講師、投影片、影片、音樂、麥克風、計分板…」這些答案陸續出現。

「還有嗎?」我繼續問。
大家抓著頭,看看四周,實在想不到還有遺漏什麼。

你們忘了一個最重要的元素。」我微笑看著大家。
大夥們看著彼此,搖搖頭,實在不知到漏了啥。

「就是你們自己!」我指著大家。

沒錯,一場簡報的組成有三個重要的元素:

① 講者
② 聽眾:學員、主管、評審、民眾、專家…
③ 媒介:投影片、影片、白板、紙張、聲音… 

在這三者之中,聽眾扮演最重要的角色。可以說,聽眾決定了一場簡報的成敗。(參考閱讀:表達力專欄:如何進行聽眾分析,有效準備一場簡報?

簡單來說,三者的關係是這樣:「講者」透過某個「媒介」向「聽眾」傳遞資訊,以達成某個簡報目的

了解到這層關係後,我們往下思考一下簡報的「目的」。


abstract accuracy accurate aim
目的 示意圖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.com

2.簡報的「目的」是什麼?

探討簡報的目的,就是在探討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簡報。

我們先來看看以下幾個場景:

① 護理人員對社區民眾衛教「肌少症的觀念與預防方式」
② 職場前輩向單位新人簡報某項技術的操作重點
③ 參與創新競賽的參賽者向評審簡報參賽品的特色與功用
④ 主管對職場新鮮人演講,說明進入職場後與學生時代的不同
⑤ 藥廠PM向廠商說明A藥優於B藥的原因

你還可以繼續往下列。

接著,我們要做從這麼多的場景中找出共同點,那就是簡報的核心目的。

其實,簡報情境有千千百百種,但大致上都能歸納出三個目的:

① 傳遞知識/技能 
② 改變態度 
③ 促使行動

簡報之前,先釐清最終的目的為何,準備時從目的著手,不要走彎路,才能在有效的時間發揮最大的效益。


簡報到底是什麼 示意圖 photo by pexels

三、對簡報的「理解」:所以簡報到底是什麼?

前面談完了關於簡報的「誤解」,以及「拆解」簡報的組成和目的後,最後回到題目,來談談我對簡報的「理解」。

我給簡報兩個定義。

1. 簡報是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

簡報是「講者」透過「媒介」,向「聽眾」傳遞資訊,達成「目的」的手段。例如:

① 「護理人員」想透過「影片」,讓「民眾」了解「預防的方法與重要性」
② 「職場前輩」想透過「實務操作」,指導「新人」「熟悉某技術的操作要領」
③ 「參賽者」想透過「投影片」,讓「評審」「了解產品的獨特性與實用性」

評斷簡報的成功與失敗,並非由投影片的設計,或是講者表達的魅力,而是看是否能夠達成最初設定的目的。

因此,身為簡報者,簡報前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,任何付出都要緊扣目的,並盡可能的達成目的。

舉例來說。

若簡報目的是「讓聽眾熟悉PPT的軟體操作」,與其花大量時間設計投影片,簡報者講了半天的設計概念,還不如「設計練習題讓聽眾實作」,更能夠達成簡報目的。

了解聽眾他們關注的重點,確立簡報目的,並努力達成目的,是簡報者應該著重的地方。(延伸閱讀:表達力專欄:如何有效準備一場簡報?知道題目後要先搞清楚的三件事)

簡報是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,不是無意義的表演。


2. 簡報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展現

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簡報高手,並非單項技能滿點即可,而是需要掌握多種能力,因為站上台簡報,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展現。(參考閱讀:簡報專欄:初學者如何從零開始學簡報?簡報觀念與學習資源分享

下面是我認為要成為簡報高手所需要的五種能力:

① 共感力:成為聽眾肚子裡的蛔蟲,比他自己更懂他要什麼
② 創意力:從發想、分類、組合展現出獨特見解
③ 邏輯力:有邏輯、有條理的組織內容和觀點
④ 設計力:把腦袋精彩的創意和想法呈現在聽眾眼前,讓他跟你看見一樣的東西
⑤ 表現力:將創意、邏輯、設計發揮至極致的武器,展現魅力

這五種軟能力,不僅能幫你成為簡報高手,也能讓你在工作與生活的其他面向,表現得更出色。

期待我們都能持續精進自己這五種能力。


conclusion word formed from lettered yellow tiles
總結 示意圖 Photo by Ann H on Pexels.com

總結

想學好簡報,就要先了解:簡報到底是什麼。這篇文章談了簡報的「誤解」、「拆解」、「理解」,希望從三個不同的角度,帶你重新認識你所熟悉的簡報。

或許有人會想,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心力去探討簡報「字面上的意思」?因為錯誤、狹隘的理解,會侷限我們的思考,影響判斷的能力,導致不如預期的結果。

比如,有人認為簡報就是要設計出美的投影片,那他在學習的過程,就會只專注在排版、字體、配色等設計細節,而忽略釐清簡報目的、受眾分析、設定目標的更關鍵的任務。這會導致他常常努力無效,浪費時間,甚至怨天尤人。

但如果你能知道:簡報只是一個達成目的的手段,那你就能根據現實條件的限制,選擇最能達成目的的方法,而不會糾結在設計、表達的細節上。

打通簡報思維,正是學好簡報的關鍵所在。
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也歡迎免費訂閱,不漏掉任何一篇好文。

若有簡報內訓、一對一諮詢的需求,歡迎來信討論。

與我聯繫

最新活動資訊

追蹤IG

(本文為FAHAHA所有,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)

免費訂閱電子報,不漏掉我的文章

訂閱表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