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精準提問》洪震宇教學提問力第一梯次公開班:課程心得】

撰寫日期:2022.07.11 作者:FAHAHA|翁順法


讀完《精準提問》後,我報名了洪震宇老師《教學提問力》第一期公開班,想要強化自己的教學能力。

課前我設定了兩個主要目標:

1. 簡化教學技巧,透過好的問題意識架構課程
2. 學習提問技巧,並能實際用在自己課程之中

怎麼做呢?關於第一個目標,我反覆讀了《精準提問》三次,整理筆記,並透過書中內容思考如何調整過去課程的內容架構,課程中請老師點出問題;第二個目標,除了看書本提到的技巧,我更希望看到現場的教學提問力,也就是透過老師的問答互動中,學習提問精髓。

上完這堂課,我有達成目標嗎?文章中告訴你。

這篇文章會分享三點心得:

1. 少,但是更好的成長模式
2. 提問要把自己的心態放低,把對方抬高
3. 用簡單的提問,化解教學的難題


一、少,但是更好的成長模式

《少,但是更好》是葛瑞格‧麥基昂(Greg McKeown)的一本暢銷著作,主要告訴我們如何挑選人生的少數要事,排除多數瑣事,並準確執行的一本書。

我認為這堂《教學提問力》,就充分展現這樣的精神。


教學上的少但是更好

怎麼讓學生學得「更多」,一直是各領域老師努力思考的問題。許多人會這樣想:「要學得多?那就講多一點啊。所以啊,學生要沉住氣、更努力的學習。

然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老師更用力地講,認真的學生也更努力撐著不要睡著。只是,到最後也學的不是太好,也不怎麼有趣。

那怎麼辦呢?怎麼讓學生學得更多?有什麼技巧嗎?

先等等,我們先想一件事:學得「更多」能幹嘛呢?這些知識的營養,若如果無法轉換成學生可使用的能量,給再多有什麼意義呢?

我們要做的,是讓他們餓,是讓他們吸收知識的消化系統運作起來,而不是一直從外面塞食物給他們。

課程中有提到一種教育方式叫做「大補帖式」的教學,就是老師把大量的資料全部「塞給」學生,深怕他們學不紮實。

這樣看似讓學生接受很多資訊,但卻無法調動善於邏輯思考的系統二,讓大腦好好的思考,將知識消化吸收,並思考如何應用。

洪震宇老師說:「單向講述是為了確保資訊被接收,而雙向溝通是為了確保學生理解。

身為老師要做的,是講得更少,引導學生思考的更多,這樣才有意義。不然,學生自己讀就好了,需要老師幹嘛呢?

所以,我們要根據教學上最核心的問題意識,找出最關鍵的幾個重點。不用多,只要上完這堂課,學生能真正學會三件事就夠了。

我們要追求的,是學得「更好」,不是「更多」,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教的「更少」,不是「更多」。


學習上的少但是更好

雖然我們前面說,大補帖式的教學學習效果通常不顯著,但根據我的經驗,很多學習者卻也喜歡這種大補帖式的教學。很多人都有知識焦慮,深怕自己遺漏掉什麼資訊,會落後別人。

所以,主打「不用討論、乾貨滿滿」的課程,總是讓許多人動心。畢竟,哪有什麼事比坐在那裡看人家表演,還能獲得大量知識內容還要好康呢?

只是,學習是為了讓大腦解決生活中的難題,而不是成為沒用的知識儲存庫。在這個搜集資訊如此方便的時代,「收藏」知識不是重點,重點是如何應用。


簡單來說,與其一直教、一直教,塞一堆東西給學員,讓他們消化不良,不如講少一點,多想一點;反過來也是一樣,當我們成為學習者,與其一直學一直學,然後還是不斷知識焦慮,不如學少一點,多想一點,讓我們學到的知識能夠應對現實生活的挑戰。


二、提問要把自己的心態放低,把對方抬高

對我來說,提問一直是個心理的坎。

我認為不會問只是小問題,不敢問才是主因。為什麼不敢問?因為害怕自己問的不好,問的不對,讓別人覺得自己遲鈍、不專業,既然如此,那就不開口,省略這些風險。


高中打擊我的難堪提問經驗

我記得有次物理老師講到暗物質,說那些物質有能量,但是我們看不見。

我當時非常好奇,舉手問了老師一個問題:「那跟我們說的鬼神有關係嗎?」老師看了我一眼,然後繼續講他的。我當下覺得難堪極了,他可能認為我在亂吧。

還有一次是化學課。當時老師說了什麼我不記得了,我只知道,我連續向老師追問了三個問題後,有個同學說:「好了啦,順法,那個不重要啦,不會考。」然後全班同學哈哈大笑。

我後來就不曾在這兩堂課提出任何問題。

我不知道這兩次衝擊有沒有造成那麼大的影響,只是後來在聽不太懂對方說什麼時,我常常微笑以對,不懂裝懂。尤其當對方在我心中地位較高、較聰明時,我更是不敢追問。

因此對我來說,提問最重要的事,不是提問技巧,是「開口問」。對話還沒開啟前,任何技巧都是紙上談兵。

因此這堂課開始之前,我給自己一個期許,希望訪談練習時可以至少對洪震宇老師問出一個問題。


曾培祐老師(左)演練和洪震宇老師(右)回饋

別人的想法算什麼?問題是你到底知道什麼?

這堂課中,老師無意間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:

「提問時要把自己的心態放得很低很低,把別人放得很高,才問得到東西。」

別人怎麼想你不是問題,問題是你到底有沒有透過提問,獲得你想知道的答案。

身教大於言教,老師在這堂課多次示範什麼是不懂就問,並透過提問釐清問題,思索答案。


我印象較深的一次教案演練,是某位法律專業的講師在講「臉書稅法的問題」,會讓台灣中小企業繳稅上吃虧。

我一開始聽的很仔細,也會反思如果我是老師,會想問他什麼問題。

但後來腦袋實在有點跟不上,就開始放空,無條件接受他說的內容。

但是老師不是,他一有疑惑就問。一來一往之間,除了了解臉書稅法的問題是什麼、現況是什麼,還點出學員受眾設定的問題,以及思考實際面解決的挑戰和難題。

還有好幾位同學也表現得非常優秀,在練習訪談老師時抓緊問題不放,如果老師的回答沒有讓他滿意,就透過不同角度,不同情境,盡可能問出自己想知道的事。

只可惜換我們那組訪談時,我還是停留在想,沒有問出口。我不斷思考怎麼問比較好、能不能緊扣問題意識,結果想了半天,卻連一個問題都沒問出來,時間就到了。

我想,應該再多給自己一些勇氣。把心態放低,不懂就問,努力釐清問題,從提問中獲得自己想知道的答案。


三、用簡單的提問,化解教學的難題

好的提問能力不僅能用來正向引導、釐清問題,也能化解教學的阻礙。

我想分享課程中重擊我心中的一句話:「出了社會,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。」這句話是洪震宇老師教導某所高中學生寫作時所說的話。


當時老師請各組討論文章修改前後版本的差異,某小組的學生不太願意討論,甚至後來還在他們的答案上寫下「內容很水」之類的負面回饋。

說到這裡時,我稍微想一下:「如果我是老師,我會怎麼做?」我覺得自己應該會忽略他,然後專注在願意學習的學生上。

但洪震宇老師怎麼做呢?他透過提問,把這個教學的阻礙,變成一個正向的機會教育。他邀請這組學生上台,告訴同學:「為什麼覺得前後版本沒差異、為什麼很水,請舉例說明,說服大家。

這其實很像老師在《精準提問》這本書第十五章「教學現場的教學提問力」提到的概念。當對象「高談闊論」時,可以請他「多舉例」

為批評而批評的人,通常只會說出一些高、大、抽象的詞彙。這時就要請他們舉例。

這組高中學生當然說不出什麼道理。老師告訴他們:「將來出了社會,話不能亂說,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。」(非原話)

後來這組學生拿到了最終成果發表的第二名,還在回饋上表示自己有「被理解」的感覺。

我想這是一個很棒的教學案例。簡單的提問化解了難題,讓原本內心抵抗的學生,願意投入學習,留下深刻的回憶。


總結

這堂課帶給我最大的幫助,是豐富的實戰案例和大量的演練與觀摩。從不同領域(老師)學員的分享,以及洪震宇老師及時的回饋總結,讓我更清楚面對不同教學現場的挑戰,如何透過問題意識與現場的提問技巧,貫穿整堂課程。

上完這堂課,我將自己的學習總結成三點:

1. 教學和自我學習上,有意識追求更少、更好
2. 放低姿態,謙虛的提問傾聽,得到想知道的資訊
3. 遇到教學障礙,思考能否用簡單的提問破解逆轉

最新活動資訊

(本文為FAHAHA所有,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)

免費訂閱電子報,不漏掉我的文章

訂閱表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