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案例萃取課心得:複製實務成功經驗,領導團隊真正成長】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,就是身邊某個工作夥伴能力很強,常常能把你做不好的事情達標,但你請教他之後,卻無法達成一樣的成果?

為什麼呢?有三種可能:

1. 你不會問,他不想說
2. 你會問,但他不想說
3. 他想說,但你不會問

如果對方不願意揭露秘訣,那當然沒辦法;但如果對方願意說,只是我們不會提問和萃取,那就太可惜了。

而 Wally 老師的《案例萃取工作坊》,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。

學會這個能力,不論對於個人或組織而言,這都有助於提高工作成效,並降低失敗成本。


一、到底什麼是案例萃取呢?

案例萃取有三個步驟:

1. 隱性知識顯性化
2. 顯性知識結構化
3. 結構知識故事化

案例萃取的過程,其實就像是準備簡報的過程。在準備簡報時,我們要先確認對象、目標與場景,從大量資料中「篩出重點」;接著,把資訊重新「分類排序」,建立結構與邏輯;最後,設計一些轉折和亮點,讓簡報更有吸引力。

對我而言,這是一堂把「簡報思維」實際應用到工作實景的扎實訓練。

舉例來說。

朋友 Rex 對於商務提案有心得,常常能小魚吃大魚,取得提案機會,而我都在信件就被已讀不回。這時,我該如何透過上述思考流程請教 Rex,將他的成功經驗進行萃取,從而提高自己未來提案的成功率呢?

​這就是案例萃取在做的事。


Img 3820

二、案例萃取是否會有過度解讀的問題?

案例萃取,是從某個成功個案中萃取出某些細節來學習,這讓平常需要四處培訓的我有點遲疑。

第一天下午,我在講義寫下一句話:「是否有過度解讀的問題?」我當時的擔心是,會不會個案的成功經驗其實只是運氣?怎麼證明這件事的正確性?

但這個問題在第二天的課程獲得解答。Wally 老師要我們用他提供的表格分析法,細細檢視每個動作背後的考量與其帶來的影響。這可以讓我們更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,知其然,也知其所以然,而不是單純鸚鵡學舌。

你可能會說:如果即便這樣做了,還是出現盲點呢?要怎麼證明這個不是有限經驗產生的認知偏誤?

​我的想法是,首先,案例萃取出來的結論是需要不斷調整的,如果發現方法逐漸失效,那就要從「相對有效」的成功案例中,在萃取出「相對有效」的作法;再者,我認為真實的商業世界中,不用(也不太可能)每件事都有學術理論的支持才做,而是先做有效的選擇,邊做邊調整。


三、案例萃取如何提升培訓成效?

想出上面的結論後,我又覺得有點失落:「不是啊,那講師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如果都用案例學習,外部的培訓者又該扮演何種角色?

還好之前上過的加速式學習第一法則提醒了我:培訓師應該是引導者,而不是演講者。(相關文章:到底什麼是「以學習者為中心」?我從 AL 證照班學到的三件事

講師不用知道每件事的答案,而是要設計好的體驗流程(和案例),帶學員找出有效的答案。

另外,換個角度想,當培訓師擁有案例萃取的能力,就更能引導學員根據現實的工作情境,設計更貼近的案例,而不用在自己在花一堆時間,掰出學員不買單的案例演練。

總的來說,更彈性了。面對初學者、新手,可以用原本的培訓方法來教授基礎的觀念技巧;而當面對較有經驗的工作者或管理者時,標準化的方法論可能有其侷限,我們就能透過案例萃取的方式,引導他們找出更實用的解決方法。


conclusion word formed from lettered yellow tiles
Photo by Ann H on Pexels.com

總結

上完《案例萃取工作坊》,有種把基本功打掉重練的感覺。

本來自己覺得已經熟練的簡報思考流程,原來可以更系統化、具體化的操作。

更重要的事,這樣的思考流程還有這樣的應用方式,能夠幫助個人、企業獲得成長。

期待之後能夠努力把案例萃取的能力建構起來,幫助別人解決更多問題,也創造更大的價值。


若有簡報內訓、一對一諮詢、簡報設計的需求,歡迎來信討論

與我聯繫

最新活動資訊

追蹤IG

(版權所有,轉載請註明出處)

免費訂閱電子報,不漏掉我的文章

訂閱表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