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教學過程中,提問往往是建立師生連結的第一步。
好的提問不僅能引發學員的思考,還能提升參與感,讓課堂成為互動的場域,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知識傳遞。
但是,提問也有技巧,一個不當的問題可能會讓學員覺得無趣,甚至感到被考驗或挫敗。
因此,在這篇文章中,我想分享三個我在課堂使用提問法時會注意的細節。不僅讓學員感受到尊重與鼓勵,也讓課程氛圍更加輕鬆愉快。
▋一、練習把「提問句型」變成一種習慣
提問時,心態上並不是為了要考倒學員,更像是邀請學員一起參與,把教室變成雙向溝通的場域,而不是教學者的獨角戲。
具體的做法很簡單,只要把肯定句變成提問句,效果就非常顯著。舉例來說:
– 肯定句:「這樣簡報,聽眾比較容易感到無聊。」
– 提問句:「這樣簡報,你們覺得聽眾感覺如何?」
– 肯定句:「這邊讓留白更多一些,畫面會更清爽。」
– 提問句:「這邊留白增加後,你們覺得有何不同?」
– 肯定句:「醜是一個現象,而不是一個問題。」
– 提問句:「大家覺得『醜』是問題嗎?」
當你習慣不斷拋出問題,就能讓聽眾的大腦保持熱機狀態,提升專注力,心態上也會與講者更近一些。
▋二、別問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,還不斷要求大家表態
雖然前面說要把「提問句型」變成一種習慣,但一定要記得:不是每次提問都要請學員回答,否則會拖慢上課節奏,也容易他們感到不耐煩。
尤其是有一類問題不要問,我稱為「測試智商」的問題。
這類問題因為答案顯而易見,會讓學員感覺講者是「為了互動而互動」。前幾次可能還會勉強配合,但後續就會完全失去動力,讓氣氛變得有點尷尬。
我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,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主題自行類比。
:「大家覺得 1 和 100 哪個數字比較大?」
:「覺得 1 比較大的舉手?好沒人。」
:「覺得 100 比較大的舉手?疑?怎麼這麼少人?」
:「你不知道哪個比較大的舉手?」
:「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啊,沒關係的。」
你遇過(或問過)這類的問題嗎?相信你應該可以感到現場學員無奈的氣氛吧?
其實,很多時候只需要提問 – 停頓 – 說明,就可以更好地掌握節奏,引導注意力。
▋三、提問時,抽象的答案要舉例,瑣碎的描述要總結
最後這點,是我認為溝通表達的基礎,也是教學者的基本功。
善用這招,可以化解課程中非常多的問題和挑戰。
舉個最近上課的真實案例。
有次上課時,我請學員透過 PREP 這個框架,練習論述對於「Threads」的看法。
結果有一組的答案是:
P:我認為這個討論沒有意義。
R:因為我沒有在使用 Thread。
E:空白
P:開心就好。
想問大家,如果你是講師,該如何回應呢?
我想絕大多數人當下會覺得莫名其妙,甚至有點不被尊重。
但只要掌握「抽象的答案要舉例,瑣碎的描述要總結」這個概念,就可以推進溝通。
所以我問他們:「喔?很不一樣的答案。為什麼討論沒有意義?可以說明一下嗎?」
小組有個學員說:「因為我沒有在用 Threads,所以討論沒有意義。」
我提問:「因為你們沒有在使用,所以討論就沒有意義嗎?」這個問題讓他們愣住,重新思考自身結論的合理性。
這就是「抽象答案要舉例」的應用。
這類提問面對用心回答的學員時,可以幫助他們釐清思緒,深入內容;而面對「針鋒相對」的學員,這類提問也可以適時消降氣焰,讓他們不攻自破。
而至於另一類「瑣碎的描述要總結」,就考驗講者的即時反應與平時累積的功力了。(延伸閱讀:《精準提問》閱讀心得:學會提出好問題,解決人生各類難題 )
▋總結
這篇文章談了我在使用提問法時,會注意的三個重點,包含:
1. 練習把「提問句型」變成一種習慣
2. 別問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,還不斷要求大家表態
3. 抽象的答案要舉例,瑣碎的描述要總結
其實教學現場,就是大型的溝通現場,而好的提問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暫時交給學員,傾聽他們的聲音。
越是善於提問的講者,上課的氛圍和效果就越好,自己講起課來也越輕鬆。
下次講課使用提問法時,可以嘗試優化這些細節,觀察學員的反應是否更好!
若有簡報內訓、一對一諮詢、簡報設計的需求,歡迎來信討論。
(版權所有,轉載請註明出處)